诗巫华团活动幻灯片

2023 年婆罗洲文化节-华族文化风采,由诗巫省华团妇女组呈现庆冬至将于2023年7月16日(星期日)晚上7时30份假诗巫城市广场-民俗文化馆举行。届时,本会名誉顾问兼武吉阿瑟区州议员钱进一受邀担任主宾。妇女组将在当中介绍冬至节并表演汤圆小品给民众欣赏。

冬至

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冬至这天,太阳虽低、白昼虽短,但是在气象上,冬至的温度并不是最低。实际上,由于地表尚有“积热”,冬至之前通常不会很冷,真正的严寒在冬至之后。由于中国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这种气候意义的冬季对于中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时至冬至,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冷时节,民间由此开始“数九”计算寒天(民谚:“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

历史渊源

中国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廿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北斗七星会指向不同的方位,即所谓“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与干支时间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西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吸收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北方中原地区农事的历法补充,采用土圭测日影法在黄河流域测定“二十四节气”。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定的,即在一个为360度圆周的“黄道”(一年当中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路径)上,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为一个“节气”。在传承发展中,二十四节气被列入农历中,成为农历一个重要部分。

涵义

冬至有“日南至”之称,是反映太阳光直射运动的节气。冬至这天太阳南行到极致,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自冬至这天起太阳直射点往北回返,冬至是"日行南至,往北复返"的转折点,此后太阳高度回升、北半球各地白昼逐日增长。冬至标示着太阳新生、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冬至是一个吉日,如《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太阳回升,是一个太阳直射点往返循环的开始,应该庆贺。

风俗习惯

i)饮食习俗

中国南北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经过历史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中国南方一些地方有冬至宴饮的习俗。北方多数地方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吃饺子成为多数北方中国人冬至的风俗。古人喜贺冬至,冬节是“时年八节”之一,各种冬至节日食物甚多。

A)吃馄饨

冬至日吃馄饨的习俗始于汉代。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因而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就成了一个传统习俗。

B)吃饺子

冬至日吃饺子的习俗从汉代开始的。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时适逢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将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到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这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耳。

C)喝粉汤

在宁夏银川有个习俗,冬至这一天要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银川老百姓在冬至这一天给羊肉粉汤起了个古怪的名字一头脑。当地老百姓把冬至这天叫鬼节,羊肉粉汤饺子做好后先盛一碗供起来,还要给近邻端上一碗。早上吃不下饺子,就买吊炉三尖饼子、苟香饼子泡着粉汤吃。羊肉粉汤胡萝卜馅饺子对银川人来说是司空见惯的饭食,外地人一吃却赞不绝口。在外地很少见到这样香辣可口的饺子,这也算是银川的一种特色风味小吃。

D)吃汤圆

吃汤圆在明、清时期已经约定俗成。“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圆”。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在冬至这天,要“作粉圆”或“粉糯米为丸”。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记载,称“冬至,粉糯米为丸,名‘汤圆’”。做好汤圆后要祀神祭祖,而后合家围吃汤圆,叫做“添岁”。所以冬至吃汤圆古而有之。

ii)民俗

A)祭祀

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汉人自古冬至需拜天祭祖,中国部分地区一直延续着此习俗

B)画九

在明代出现了“画九”的习俗。所谓的画九,实则是冬至后计算春暖日期的图。是从冬至这天起,开始在宣纸上画梅花,每天画一片花瓣,每九天画出一朵梅花,八十一天正好画出九朵梅花,九九八十一,代表“数九天”的八十一天。

C)祭拜

古时的冬至,最重要的习俗莫过于祭拜活动,上至宫廷贵族,下至乡野平民都非常重视。早在2000多年前的周代,就有了冬至祭祀的习俗。《周礼•春官•神仕》记载:“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于祈求风调雨顺,无灾无病。唐宋以来的历代皇帝在冬至这天都要到郊外举行盛大的祭天大典,称为“冬至郊天”。百姓在这一天也要向父母尊长拜节。旧时,在一些地方过冬至,媳妇要亲手为公婆做一双新鞋袜、袜底、袜垫,并绣上吉祥图案以示孝敬之意。还有地方用九层“冬至糕”祭祖的传统,在糕上多用糯米粉捏成猪、牛、羊等象征吉祥的动物形象,用以祭祖,以示敬怀之意。

D)贺冬

《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冬至早上,人们早早地起床,大人小孩服饰华丽,往来如云,相互庆贺。

E)团圆节

人最重家庭观念,冬至节也是一家团圆的重要日子,全家族的人在这一天都会尽量赶回家中,吃一顿热热闹闹的团圆饭。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