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婆罗洲文化节之华族文化风采,由诗巫省华团资讯与研究组呈现的扯铃与民族舞蹈将于2024年8月8日(星期四)晚上7时30分假诗巫城市广场-民俗文化馆举行。主宾为诗巫省华团名誉会长拿督刘增强。
扯铃
扯铃属汉族民间传统玩具,古称空钟、胡敲,因其轮内空心有竹笛而又称空竹。2006年,扯铃被列入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见其文化价值。据了解,扯铃最早是由“陀螺”演变而来。当时的人民为延长陀螺旋转的时间,选择使用鞭子抽击陀螺,以外力驱使木制、陶制陀螺持续转动,从而获得乐趣。随着竹制陀螺的出现,人民有意将其开口,从而利用空气的冲击发出哨声,故又称“鸣声陀螺”,形成空竹的雏形。直至宋朝时期,当时的杂技艺人变换陀螺的玩法,将其改为不落地旋转的“弄斗”,其玩法逐渐接近现今人们对于扯铃的印象。传统的中国扯铃特点在于具有挖哨,会因旋转速度的增加而发出声响。扯铃的作用除具玩耍、观赏等性质外,也可训练双手的协调性、平衡感等。宣扬扯铃文化的意义在于其作为民俗文化传承之一,随着AI科技的发展,其所拥有的文化空间逐渐减小,因此更需人们宣扬该项民俗文化,以达薪火相传之目的。
特征:
空竹分为单轮和双轮。双轮空竹比单轮空竹容易操作。早期的圆盘四周以一个大哨口为低音孔,若小哨口为高音孔,以各圆盘哨口的数量而分为双响、四响、六响,直至三十六响。
图示蜘蛛结网。
招式:
常见的花式技法招式如下:蜘蛛结网、抛接铃变化、关渡大桥、左右望月、蜻蜓点水、金鸡上架、猴子翻筋斗、鲤跃龙门、空竹绕脚、金手指等。双铃常见招式有:电风扇、甜甜圈、双铃绕脚、双龙出海等。
马来西亚扯铃史
谈到马来西亚的扯铃史,其发展离不开敬爱的扯铃之父,即已故冯亚平老师。马来西亚练扯铃的人几乎都知晓这第一位把扯铃推入校园的人物。
1996年,第一间拥有扯铃队的中学就是吉隆坡循人中学和柔佛新山班兰华文小学,而冯亚平老师是当时循人中学的历史老师,同时也义务推广扯铃运动。
1998年6月30日,冯亚平老师不幸因患癌症离世。虽英年早逝,但由他成立发展起来的扯铃运动不会因他的离去而告终。他对于中华民俗运动的热爱精神感染大众,尤其是在背后支持他的哥哥-冯开东先生.为了继承亡弟的志愿,毅然放弃自己的事业,当起扯铃教练,并在全马各地尽力推广扯铃运动。
当时的推广运动主要由循人中学的扯铃队会员跟随冯开东教练到全马各地巡回演出,好让广大民众认识扯铃,因此,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成立了许多扯铃队,在广受大众欢迎的情况下,扯铃顺利成为广受大众承认的民俗运动。——转载自MY DIABO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