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生阳燧火,尘散鲤鱼风。灯笼对华人而言并不陌生,但却鲜少有亲手制作的机会。2024年婆罗洲文化节“华族文化风采”中,由诗巫省华团妇女组负责的制作灯笼将于8月9、11、13、15、17日,傍晚6时假中华艺术馆进行,现场也会提供灯笼给民众制作。
灯笼
灯笼是用竹篾做成骨架,用纸、纱或葛做成笼,内部有灯芯可点燃,是一种用以装饰或照明的工具。自古佳节就有张灯结彩的传统。“点灯”谐音“添丁”,古人通过装饰灯笼或灯笼纹来祈求家庭添丁进财。随着时间的推移,灯笼逐渐成为一种具有文化内涵的工艺品,其造型和装饰也变得越来越丰富。
由来
关于打灯笼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流传较广的一个说法是:元宵节打灯笼的习俗始于东汉时期,东汉明帝刘庄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人们扎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彩龙兆祥,民阜国强”,花灯风气从此广为流行。
关于打灯笼的由来,民间还有一种有趣的说法。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光。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偷偷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一个聪明人想出个法子,他让大家在正月十五、十六、十七这3天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天兵已经放过火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3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而作罢。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灯笼,来纪念这个日子。
灯笼形态
中华传统灯笼形态多样,最基础的形态有圆形、椭圆形、方形四角、五角、六角、八角形等。灯笼普遍待遇流苏和各种装饰,五花八门,各有千秋。
文化意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灯笼被视为吉祥、繁荣、团圆和幸福的象征。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会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营造出一种喜庆的氛围。此外,灯笼也常被用于庆祝丰收、新婚、生日等重要场合。
除了照明和装饰外,灯笼还是一种具有文化价值的艺术品。灯笼的造型和图案通常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神话和传说相关,如龙、凤、鱼、 虫、山水、花鸟等。此外,灯笼还被视为一种具有文化传承价值的物品,它承载着中国人的历史和文化记忆。
基此,中国传统文化灯笼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的工艺品,它不仅是一种照明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艺术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