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巫华团活动幻灯片

2024年婆罗洲文化节之华族文化风采,由中华文化艺术协会呈献的捏泥人及吹糖人将于8月11日晚7时30分假诗巫城市广场-民俗文化馆举行。当晚活动主宾为市议会署理主席伊斯干达。

捏泥人

捏泥人又称面塑、年模、捏面人,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之一,也是一种制作简单但艺术性极高的传统民间工艺品。中国的泥人面塑于汉代就有文字记载,其是以面粉、糯米粉作为原材料,加上色彩、石蜡、蜂蜜等材料混合制成各色面团,再通过捏面艺人的雕塑,形成各色各样且栩栩如生的面人。面塑可分为收藏面人及食用面人,其特点在于成品颜色丰富、体积较小,便于携带、材料便宜,制作成本低廉及不易发霉、不出现裂痕、不变形、不褪色等,故颇受华人及外地旅游者喜爱,属纪念佳品。捏泥人的作用除观赏性之外,也可以通过捏泥人这种直观的学习方式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动手力、创造力、空间想象力等。

由来

捏面人真正始自何时已不可考,但从新疆土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面制人俑和小猪来推断,距今至少已有一千三百四十多年了。南宋《东京梦华录》中对捏面人也有记载:“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那时的面人都是能吃的,谓之为“果食”。而民间对捏面人还有一个传说,相传三国孔明征伐南蛮,在渡芦江时忽遇狂风大作,机智的孔明随即以面料制成人头与牲礼模样来祭拜江神,说也奇怪,部队安然渡江并顺利平定南蛮,因而从此凡执此业者均供奉孔明为祖师爷。

意义

宣传捏泥人的意义是因其面临市场被机械化生产的产品打压、现代人对传统艺术兴趣减少等挑战,故需人们宣扬、了解、学习该项艺术,以达传承之目的。

吹糖人

吹糖人是旧时北京的行业之一,北京话称“吹糖人儿”,属中国民间手工艺品。糖人是以加热的糖稀为原材料,其关键在于吹和捏糖人的功夫上。吹糖匠人用一根麦秸秆挑上一点糖稀,再对麦秸秆吹气,糖稀就会像气球一样鼓起,再通过捏、转等手法配合吹起、塑成各种造型,最后用竹签挑下,等待冷却后成型。基此,相较画糖人和塑糖人而言,吹糖人的工艺是最复杂的。吹糖人的作用除可食性及观赏性之外,也可锻炼气息的吞吐、动手力、观察力等。

由来

据说,吹糖人儿的祖师爷是刘伯温。传说朱元璋为了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代传下去,就造“功臣阁”火烧功臣。刘伯温侥幸逃脱,被一个挑糖儿担子的老人救下,两人调换服装,从此刘伯温隐姓埋名,天天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在卖糖的过程中,刘伯温创造性地把糖加热变软后制作各种糖人儿,有小鸡小狗什么的,煞是可爱,小孩子争先购买。在路上,许多人向刘伯温请教学吹糖人儿,刘伯温一一教会了他们。于是,这门手艺就一传十、十传百,传到现在据说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技艺特征

制作者多挑一个担子,一头是加热用的炉具,另一头是糖料和工具。糖料由蔗糖和麦芽糖加热调制而成,本色为棕黄色,也有的加入颜料或色素使之呈红色或绿色。使用时火候的控制是关键,过热则太稀易变形,冷了又会太硬无法塑形。使用的工具很简单,多是勺形和铲形的。 糖人不易保存,过去甜品短缺时,在把玩过后会吃掉糖人。现在的人们多觉得很不卫生,也很少去吃了。放久会变黑,也就自然毁坏了。 过去的艺人多打着铜锣沿街叫卖,有的还带着一个画着花鸟兽虫的圆盘,交过钱后可以转动盘上指针,指在哪儿就做什么,以此来吸引孩子。过去糖人很便宜,在不富裕的时候是儿童很喜爱的玩物。在80年代初,几分钱或几个牙膏皮就可换一个糖人。如今儿童的玩物多了,糖人不再是单纯哄孩子的东西了,已经被作为一项民间艺术受到重视。

意义

吹糖人不仅是作为一门吃饭的手艺,更是一门民间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吹糖人实则凝聚着历代民间艺人的真挚情感及创造力的艺术,可谓舌尖上的非遗,故更需人们重视、关注。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