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巫华团活动幻灯片

2024年婆罗洲文化节之华族文化风采,由妇女组呈献的黄梅调将于2024年8月13日晚8时30分假诗巫广场-民俗文化馆举行。当晚活动主宾为诗巫省华团名誉顾问暨武吉阿瑟区议员钱进一。

黄梅调
黄梅调又称黄梅戏、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黄梅调是安徽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是中国五大戏剧种类之一,并于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梅调盛行于民间,雅俗共赏、怡情悦性,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合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群众。基此,早期的黄梅调演出剧目多为老艺人自编自演,反映民间底层生活的小戏。此外,据2018年抖音数据显示,黄梅戏力压其他戏剧成为最受欢迎的地方戏曲。安徽黄梅戏属地道的安徽地方戏曲剧种,其源于安庆地区,发展于安庆地区,也兴盛于安庆地区,传唱于全国及世界各地。黄梅调特色是以明快抒情见长、韵味丰厚、唱腔淳朴清新,细腻动人,具丰富表现力,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故深受各地群众喜爱。

唱腔、曲调
黄梅戏的唱腔曲调十分丰富,特点也各不相同。根据它们的使用范围、表现形式、音乐内涵,分为两大类。一是反映各种小戏的曲调为“花腔类”;二是反映正本戏的曲调为“平词类”。

  1. 花腔,是黄梅戏所有“两小戏”和“三小戏”唱腔的总称。黄梅戏的花腔小戏曲调色彩丰富,是前辈艺人长期实践,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们很大一部分是从民间歌曲小调中演变而来,其中有的本身就是民歌小调。所以唱腔中体现着淳朴的民歌风味和明快的生活气息,并保持着相当浓厚的歌舞性。
  2. 平词类,基本属于板腔结构的唱腔,它的产生晚于花腔小戏,但在形式和表现上比花腔小戏又有所突破和前进。“平词类”唱腔包括“平词、八板、火攻、对板、哭板、彩腔、二行、三行、仙腔、阴司腔等。这些唱腔一般来自民间的“道情”、“弹词”、“高腔”、“花鼓腔”等说唱音乐。其特点是:唱词句法严谨规范,音韵分明,多为完整的十字句和七字句组成。曲调稳健、板眼固定,质朴洒脱、结构完整,表现力强、富于变化。并在其基础上延伸和发展了一套与之密切相连的附属性唱腔曲调以及较为规范的转换方式。所以“平词类”唱腔又称为“板腔体”唱腔。平词类唱腔正是由于它具有说唱音乐的这些特点,所以它的可塑性强,表现力丰富,常作为剧目中主要唱段的首选曲调和专用唱腔,它是黄梅戏声腔艺术中的主要腔系。

剧目
在剧目方面,黄梅调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中不少表现的是底层民众对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现代经常演出的剧目包括《江山美人》、《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女驸马》、《夫妻观灯》、《打猪草》、《柳树井》、《蓝桥会》、《路遇》、《龙女情》、《桃花扇》、《孟丽君》、《天女散花》、《小辞店》等。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