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巫兴化莆仙公会妇女组于1月12日在该会举办“学习制作红团活动”。
为了文化传承历史,诗巫兴化莆仙公会妇女组主任甲必丹林雅丽怀着对莆田传统特色小吃的深厚感情,于去年及今年的农历新年前都主办“学习制作红团活动”,希望兴化乡亲在庆祝新春当儿,不忘制作红团,让制作红团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
林雅丽:红团文化承载意义
她希望年轻一代,在新春佳节期间,制作美味可口的红团,也可作为招待亲友,将制作红团文化传承予年轻一代,努力做好传承与保护的工作,体验到红团的美味与魅力,不致予失传。
她说,红团的存在不仅在于体验舌尖的美食,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意义。
她说,早前人们最主要是以红团来送礼,不过,随着时间的流失,也逐渐淡化,为了避免失传,该会妇女会逐发起“学习制作红团活动”,希望兴属妇女乡亲们能够在新年动手下手制作,惟有如此,才能学习到制作红团的秘诀。
她称,现代人要学习以花生及红豆作馅料,今年主要是制作以红豆为主,市面上要购买兴化正宗的红团比较少见。
她感谢早前“学习制作红团活动”,副会长余仁仲报销所有的制作材料。
林晶云:煮馅料较费时
该会妇女组副主任林晶云称,在制作红团上,制作绿豆馅料时间上占久些,要慢慢煮到绿豆呈熟烂,加上白糖后出水,要将它炒干,需2句钟至3句钟,糯米的馅料只需碎肉等材料炒过,需蒸一句锺左右。不过,绿豆却难炒,时间占较久,又不能用大火,免得绿豆烧焦。
"同时必须守在现场翻动材料,避免烧焦,红团制作好后只能蒸上三至五分钟以避免变形,蒸的时间要拿捏得准。”
杨志聪:传承正宗兴化红团
诗巫兴化莆仙公会长本固鲁杨志聪称,制作红团是兴化人的风俗,从过去传承下来,兴化人逢过年时,犹记得其母亲在年初夕,年廿八,廿九就开始制作红团,或许是过去气候因素,能够把红团储存三四天,都不会发臭,初三就把红团送人作为祝寿用途,其他也包括红柑、蛋糕、寿面,对方也会回礼。
他称,红团在兴属籍贯美食当中占著非常重要的一环,但随着时间的流失,时代慢慢的变迁,红团就在这时代当中,尤其是现今,比较常吃得到,但并非正宗的兴化红团,当中馅料以红豆、糯米、绿豆为主。
“过去大家对红团非常的喜爱,但或许是做法不同,现今该会在甲必丹林雅丽带领下,兴起传承红团习俗,让制作红团的美食,得以传承下去,年轻人也会学习到。”
他希望年轻一代,能够将红团制作传承下去,希望以后过年时,大家一起来制作,品尝红团的美味。
兴化莆田红团,是一种广泛流行于莆田民间的一种特色美食,红团以绿豆或糯米加糖和之为馅,以糯米粉掺些面粉,掺入红色之物,加水揉制成皮,皮馅包成圆团后,放入红团印模中压印成形后,下垫鸡蕉叶,置于蒸笼之中蒸熟即成。
莆田红团以形圆,色红,馅甜的形态特征,寓意团团圆圆,红红火火,甜甜蜜蜜。不仅是一种人们喜爱的美食,更是一种吉祥的文化符号。
红团是莆仙最有特色的传统喜庆节日食品,按照莆田民间习俗,春节,元宵或结婚,满月,祝寿,乔迁等喜事都会做红团。
制作红团。
全体出席者所制作的兴化莆田红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