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于2025年3月30日(星期日)举办学术交流会,邀请砂资深历史及民俗研究学者蔡宗祥分享其撰述及研究心得。
文协经常举办小型交流或研讨会,让本地文史工作者能会聚一堂,就不同议题交换意见,推广砂拉越华人学术研究及探讨风气。
蔡宗祥自1970年代即开始从事砂拉越伊班族历史研究,之后扩大领域至华人民间信仰、土著民俗文化、砂华文学史料及左翼活动。其著作丰富,包括上述领域研究共计十多种。目前是美里笔会永久名誉主席。
民间学者为砂华人历史补白
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执行主任蔡增聪指出,文协学刊《文海》第7期曾发表一篇对蔡宗祥的专访。早年像蔡宗祥、刘子政、刘伯奎等民间学者,很长一段时期支撑砂拉越华人研究的阵地,他们的努力为砂拉越华人历史做出不少补白及保存的工作。
他引述已故台湾人类学学者李亦园教授为蔡宗祥《本南人文化的变迁》写序所提及的两点观点,并
认为颇有趣。
“职业人类学家的研究报告虽然较为深入与准确,但用辞艰深,理论架构枯燥,不易为一般读者所看懂。但业余作家如蔡宗祥的作品则通俗易懂,而且有人情味,常常会触及一些生活小事,有趣而动人,甚至能引发深省,所以更容易受到读者喜爱。”
跨族研究促进了解与和谐
蔡增聪指出,像蔡宗祥也进行跨族群研究的华人学者并不多见,值得肯定。蔡宗祥的著作介绍少数民族的生活文化,以达到促进族群间了解与和谐的作用。这两点应当足以概括蔡宗在相关创作上的特点
蔡宗祥作品包括《伊班族与拉者王朝战史》(1980)、《伊班族历史与民俗》(1992)、《本南人的文化变迁》(1994)、《砂拉越华人民间信仰》(1996)《美里省社会发展史料集》(合编1997)、《谢名平文集》(2000)、《民俗探寻》(2005)、《美里省左翼运动史事》(2011)、《砂华写作人风貌》(2016)、《美里省蔡氏族群发展史》(2018)、《信仰、思考、实践(2014),以及《书写伊与本南人》(2024)。
蔡宗祥:推動社會进步民族強盛離不開文化
砂资深历史及民俗研究学者蔡宗祥指出,一个民族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如果文化强大,就能推动社会进步。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建筑物的组成,反映出华族对文化的重
视。
他指出,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文化,比如他近期出版的《峇南河-母亲河》,这本书整理了肯亚族的民间故事,包括动物、精灵、歌谣、人生旅程。
蔡宗祥今午出席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举办的蔡宗祥撰述与研究分享会上指出,他撰写《峇南河-母亲河》,源于1982年移居马鲁帝后与肯亚族生活在同一个社区,逐渐对他们的生活感到兴趣,并产生深厚感情,而感情正是创作的重要驱动力。
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
蔡宗祥强调,砂拉越是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社会,但人们对本土土著文化的了解仍然有限。通过研究和记录这些民族文化,不仅可以增进彼此理解,避免误解,还能推动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
他披露,肯亚族是砂拉越的少数民族,随着社会发展,城乡发展不均衡,许多肯亚族人逐渐从内陆迁移到城镇。他们也积极融人华社,在华小就读并掌握华语。肯亚族擅长手工艺、木雕和传统舞蹈,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推广和珍视。
“我本来是诗巫人,1982年从诗巫移居到马鲁帝,因此较少有机会回到这里。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创办于1990年2月,当时办公室规模小。今天再次来到这里,看到文协有如此宽敞的建筑和丰富的藏书资料,感到敬佩。这一切成就的背后,是文协通过出版书籍、各地作家交流等方面的不懈努力,使我走出诗巫也因此赢得社会的认同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