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巫华团活动幻灯片

文:路不平

中元節,俗稱鬼節,鬼節二字雖然不太好聽,但卻通俗易懂,顧名思義,這天就是跟鬼有關,是這些“好兄弟”的日子! 東西方皆有鬼節,東方(這裡專指漢文化地區)中元節陰森森,西方萬聖節就樂騰騰,這文化差異也實在太大,我是一點都沒看懂,倒是讓我產生了“怕什麼?”和“樂什麼?”的疑問。(圖:知名卡通Ghostbuster)

說到鬼,首先就是信不信有鬼的問題,你不信也自然不存在怕不怕的問題,基本上與鬼有關的話題可以就此關閉,所以我接下來寫的東西將以“相信有鬼”為基礎。

身邊的朋友只要提到鬼,多數就會聯想到白色透明長髮飄飄的女鬼。 不問不知道,我問了幾個不同時代的人,這“鬼模樣”原來還大不相同,像我媽媽那一代(戰後嬰兒潮時期出世的),他們的鬼是青面獠牙的猙獰模樣,而在90後眼裡,鬼多數是滿臉血污披頭散發的,跟我這個80後的蒼白女鬼又相差甚遠。

我們心目中的這些鬼模樣很可能是受文學創作和電影影響。 媽媽他們那代的青面獠牙應該是從上一代人聽來的,那時候的鬼比較接近鍾馗抓鬼的那些鬼? 而我這代可能就《倩女幽魂》太經典了,王祖賢好美啊! 90後的滿臉血污可能是來自《午夜凶鈴》和《咒怨》吧? 

怕鬼由何而來呢? 有人說是被電影嚇到的,我倒不認為,我反而覺得電影只是幫兇,它只是把我們對某個事物的潛在恐懼引發出來而已。 那就像在不可能有人的地方忽然冒出一個人,這種違反科學,違反現實,無法解釋的東西讓我們不知所措,所以才覺得可怕。 質言之,我們深層心理害怕的不是鬼,而是該事物違反了我們的認知。

由此可見,鬼的本質就是人們心理千千萬萬種恐懼的具現化,而千千萬萬種人又有千千萬萬種恐懼,經過文學創作和電影的“包裝”後,才形成了那些卡在我們心理揮之不去的鬼。 之所以這麼說也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根據),就是“鬼”的概念似乎在我們很小很小的時候就有了,當我們的感知功能開始發育起來時,也就開始感到恐懼,如:怕黑,而在怕黑的同時也逐漸形成了鬼的概念。

怕黑究竟是怎麼形成的呢? 它彷彿就是一切不安的起點,即使我們不曾在黑暗中有過不好的經歷(比如撞鬼),但我們還是感到害怕。 我認同網絡上的某個說法,那就是怕黑是我們潛意識中把不安的事物都往黑暗處丟,然後就覺得黑暗很可怕,不敢面對之,久而久之它就成為了鬼。 後來我們又經由觀看各類作品,賦予了鬼各類形象,這些鬼各種各樣,我們就將它分門別類,再一個一個與我們生活的場景捆綁,形成了廁所鬼,床底鬼,衣櫥鬼。 然後鬼就成為了無所不在的鬼。

話說回來,洋人的鬼節為何那麼歡樂? 我推測這是他們教育孩子的一個部分,讓他們從小學會對抗黑暗,笑對死亡,又利用Trick-or-treating的遊戲,幫助他們克服恐懼,所以小朋友們可以百無禁忌地扮成各種各樣的鬼。 由此可見東西方兩種截然不同對待鬼的態度,東方人忌談死,又不鼓勵晚上出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因此對鬼的恐懼也就相對大些。 

最後總結一下,我沒看過鬼,但我信有鬼。 我信不是因為宗教關係,也不是因為身邊不少人都有撞鬼經歷,而是我接受了心理恐懼投影這件事。 只要有恐懼在,鬼就不會消失,延續它的不是宗教,消滅它的不是科學,人類的情感才是鬼存在的依據。 質言之,只要我們有感情,只要我們依然是萬物之靈,鬼就會永遠都在。

註:卡通版的日本鬼一點都不可怕。 這裡給怕鬼的各位支招,如果你被某種鬼模樣嚇得不輕,你就把它卡通化,再重新接受這種模樣的鬼,之後就不會感到那麼害怕了。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