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巫华团活动幻灯片

文:黄郑甄

眼看着科技的一次次踏出全新的脚步,除了意味着时代的跃进,也证明着人类思维的变化。从背地里偷摸着相恋的同性恋者、双性恋者,到勇于捍卫自己的存在,到逐渐受国家同意而领取结婚证书;从男权主导社会里独自哭泣的女性,到上街发声抗议、捍卫人权,到意识觉醒。大家纷纷呼唤、渴望平等,绝对的生活自由与思想自由。

但!人们却难以自拔的习惯性被约定俗成的观念进行有意思识的约束。并不是说这样不好或不对的地方,只是人们总会矫枉过正,而在这个思想相对开放的时代里,遇上千年叠层的传统道德的“爱护”里,难免窒息。道德绑架,这一词的出现,恰是给了人们固执的思想谴责,一味警醒的药。

-

网上冲浪时,无意间刷到一则娱乐新闻,“娘娘”孙俪聘请私家教练。健身时有些肢体接触,网民们纷纷抨击,“道德败坏”、“邓超绿光闪烁”、“不知廉耻”等等刷爆了孙俪的微博。支持者和反对者在留言区互扛,一片狼藉。

这是一位生活在大众眼里的人,一举一动皆受关注。那些不被关注的女性甚至百姓呢……?也许他们内心正与追求自由和“道德原则”相互拉扯,不敢反抗,不能怨言,在世界的角落里独自舔着心里的伤口,还要背上不道德的污名。一时以道德之名痛快的审视着他们,却造成他们长期的痛苦,独自煎熬。

口嗨一时爽,他人火葬场。

-

青少年成长问题,社会将所有的罪名推至父母、学校的身上。这是最常见情况,连作文的写作手法都如此一致,无止境的道德指责所总结出来的“解决方案”,学校要进行有效管制,时时注意学生心态;父母在家要以身作则,培养良好习惯。

要是说到“培养”二字,就意味着潜移默化的无意识形态。当社会一次次将罪名套在校园和父母身上时,除了这些,有没有想过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呢?一个社会无形中所倡导的价值一直都间接地被青少年吸纳。难道不是身在社会中每一份子都要去反思的事情吗?为什么要站在道德至高点批评某群体之后,又不以身作则呢?

-

在2018年的某个夜里,小编第一次知晓“道德绑架”这一词,简单的四个字多么深入人心,不需要维基百科,不需要新华辞海,也能了解字面意义。

当时的事情就是这样发生的:大学社团绝对是大部分大学生踊跃的课余自选,其中有欢乐,有艰难,也有摩擦。那时与组委B因为社团活动的参与度争论一番。组委B的一句: “你这是在道德绑架,知道吗?!”

双方都沉静了。

究竟是责任的问题,还是道德观念的偏差?倘若越来越多人后悔了当初的选择,而理所应当的将道德绑架脱口而出,这世界会走向什么局面?当逃避沦为道德绑架的保护壳,本身不就是道德沦陷,以绑架之名进行新一轮的绑架吗?

有些事情,不可本末倒置,不能忘其初衷。

“道德绑架”的出现,为了打破旧观念的捆绑,而开创更为正面的价值观,一旦沦为工具品般的滥用,就失去了意义。

《海边卡夫卡》有句话,说:“我们领教了世界是何等凶顽,同时又得知世界也变得温存和美好。”

请多点真诚,少些套路。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