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洋平
美劇《犯罪心理》的其中男主角斯賓塞的母親患上阿茲海默症,他的母親在年輕時就有精神分裂症的問題,因此住進了精神療養院。斯賓塞原以為他的母親可以被選上阿茲海默症研究計劃裡的病患,但最後卻被剔除了。他想說繼續為母親尋找更好的醫院進行研究,但劇裡的另一個男主角羅西提醒他與母親相處的時日已經不多了,應該將時間放在彼此的相處時光。
另一部醫療美劇裡的一個醫生同樣遇到他的恩師患上阿茲海默症,恩師的一次緊急入院讓這名醫生心急如焚,後來他查到是因為恩師的頭上有一顆腫瘤所導致,所以她並非是阿茲海默症的病患,但年齡的關係不適合動手術,但醫生卻堅持自己可以為她開刀。直到一名護士長告知他,我們做醫生並不是指病人需要醫治什麼病,最重要是了解病人的需求,這讓是名醫生恍然大悟而留在恩師的身邊陪伴她最後的幾個小時。
每個人都會面對到死亡,不論醫療科技如何的發達,人終究逃避不了死亡。但是在面對死亡的當兒,自己知道所面臨的是一個什麼的情況很重要。有些人很怕死,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死了之後是怎麼樣,很害怕、很惶恐,這一類的人最後一口氣是咽不下,而且也死不瞑目,當你看那最後的死亡眼神時,你會發現那眼神是驚恐萬分的,好像要告知身邊的人來帶他的是很恐怖的鬼魂之類的東西!
我們人遇到自己患重病時,除了害怕,就是很努力去求醫。經濟富裕的人甚至踏破鐵鞋都要找到可以醫好自己病的醫生,不論價格多少,醫生身在何方,都想盡辦法尋找。其實,積極尋求治療的方法並沒有錯,但是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心態。倘若你積極求醫保住自己的命,是為了要更積極賺取剩餘時間的金錢,我個人就會舉手反對了。可若你是積極活下去而求醫,是為了要把握最後和家人的相處時光,和家人四處遊玩,為下一代留下美好的回憶,我倒是很贊成。
我的母親患上癌症的時候,我並沒有從中了解到珍惜兩個字,一直跟我的上帝祈求醫治她,恢復她的健康,但在她抗癌的過程裡,我們的相處時光並不愉快,到我母親離開後的幾年,我才醒悟為什麼當初除了要求她趕快病好,為什麼就沒有求讓她安心的離開呢!照顧病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門功課也無從學校裡學到,只有自己經歷過了才知道我們應該給患病的家人最美好的回憶,讓他們可以安心的離開才是最後最重要的目的。
當我們身邊人被醫生宣判只有幾個月的生命期時,真的要撇棄絕望的念頭,因為你抱著心灰意冷的態度,會讓自己和病患所剩餘的日子很難過。癌症有個優點就是它讓病患和家屬本身知道所剩餘的日子有多少天,然後可以積極的準備身後事、遺囑,還有和家人相處的時光。過去大家彼此存有的隔閡、摩擦,就在最後所剩的時間裡攤開來盡情地訴說、抱歉,好讓彼此間的那一根刺,隨著最後的日子給拔掉,而不是帶進墳墓。我醒悟的太慢,以致我母親是無法安詳、安心的離開,而是帶著牽掛、不捨。我們可以積極求醫,但我們與病患間的關係也必須逐漸的冰釋,這就是台灣臨終關懷中心所設的目的,讓病人和家屬珍惜最後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