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巫华团活动幻灯片

文/靖斌

8月1日,本地报纸刊载的一则新闻在民众中激起了热烈的讨论:一名诗巫妇女在一段所谓的“伦敦工程师”网络恋情中被骗取了106万令吉。尽管此类诈骗案例的报道并非新鲜事,然而,这次新闻引起了民众激烈讨论的主要原因是:为什么仍有人如此容易受骗?

马来西亚国家反金融犯罪中心(NFCC)的总干事慕斯塔法阿里(Datuk Seri Mustafar Ali)指出,网络诈骗案件在近年来呈现急剧上升趋势。据《马新社》的报告,2022年,马来西亚网络诈骗案件的数量超过了25,000宗,涉及的经济损失达到了惊人的8.5亿令吉。他进一步解释,这种网络犯罪活动的急剧增加,是由技术利用的普及,社交媒体使用的广泛以及用户个资泄露等因素所造成的。他也表示,诈骗者会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如WhatsApp和Telegram联系受害者,并通过Facebook、Instagram、TikTok和其他社交媒体,冒充联系人或官方人员来进行诈骗。

究竟诈骗者的的套路有哪些呢?以下列举六个常见的诈骗手段:

套路一:澳门骗局(冒充警察、国家银行、银行职员、大马邮政局公司、内陆税收局官员)

冒充警察是诈骗份子常用的套路之一。案例:受骗者接到自称是警察的电话,称其曾使用假信用卡进行交易,还详细介绍了目前的调查进度,并发给他调查现场的照片。受害者一头雾水,信以为真,先后多次给这名“警察”汇去“罚款”。

套路二:幸运中奖

案例:一位名叫林先生的男士曾遭遇过类似的情况。一开始,他对对方的话半信半疑,但对方强调自己绝对不是骗子,并请求他提供银行卡号。林先生毫无戒心地给了对方,随后收到了一组验证码。当对方请求他提供验证码时,他毫不犹豫地告诉了对方。然而,稍后林先生意识到可能出现了问题,他立即在线查询银行账户,却发现账户内少了1900令吉。他立刻向银行发出电话,请求暂停其线上转账服务。

套路三:网上恋情(又称爱情包裹)

本文一开始所提到的诗巫妇女网恋被骗106万令吉即是血淋淋的案例。因为现实中社交圈的局限性,很多人选择网络交友。但若交友不慎,是要付出代价的。受害者是通过社交媒体,认识该名自称定居在外国的骗子。交往没多久后,骗子告诉受害者,从国外寄送礼物给予她们作为相识纪念,但必须先支付巨额的手续费,才会受到礼物,受害者不疑有诈而将款项汇入对方指定的银行户头。

套路四:投资诈骗

案例:被高回报的诱惑所吸引,一位女性市场执行员在网络投资中不幸陷入诈骗陷阱,失去了价值14万470令吉的辛苦积蓄。这位44岁的受害者在美里一家私人公司任职,却在Facebook上被一个名为“Wild Traders”的投资广告吸引,从而无意间掉入了诈骗陷阱。

(未完,待续)

Go to top